政府新闻

市政府新闻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媒体采访建议——名单及学者介绍   2013-04-19

 

政治经济

 

Theotonio Dos Santos(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 

巴西弗卢米伦斯联邦大学终身教授

23日开幕式演讲:《发展与文明:世界经济中的中国》

25日上海社科院演讲:《未来中国与拉美的合作模式》

个人简历:

    巴西著名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依赖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弗卢米伦斯联邦大学终身教授,联合国“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协调人。曾先后任教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高校,并曾担任智利大学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已出版个人专著30部、发表学术论文19篇、出版合著40部,其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40多个国家出版。主要著作有:《依附论》、《社会主义或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和依附》、《民主与社会主义》、《世界经济》和《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等。

 

Martin Jacques(马丁•雅克)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

24日闭幕式演讲:《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25日文汇大讲坛演讲:《美国如何应对中国崛起》

个人简历:

    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IDEAS高级客座研究员,亚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曾任教于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创办英国智库Demos。亦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曾任《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新政治家》的专栏作家以及《独立报》副总编辑。主要著作为《当中国统治世界》。

 

宋鲁郑 

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

23日圆桌发言:《中国模式:一种新的民主?》

个人简历:

旅法政治学者,上海春秋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有制度对比、国际关系和两岸关系等。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曾五次应邀访问台湾,三次观摩台湾选举(2008大选、2009县市长选举、2010五都选举)以及参加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曾两度就中法关系、中国“韬光养晦”政策在法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进行演讲。现为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人民网》、《欧洲时报网》、《中国改革》专栏作家。主要代表作:《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2009年3月刊于《红旗文稿》)、《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2010年3月整版刊于《参考消息》,后收录于《红旗出版社》出版的《理论热点辨析》一书中)、《政改:中国没有榜样》(刊于2012年中央党校期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四期、《红旗文稿》2012年第九期)。

 

Alexander Lomanov(亚历山大•罗曼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23日圆桌发言:《作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中国软实力之路》

个人简历:

    曾就读于国立莫斯科大学,主修哲学史,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师从俄罗斯科学院(原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著名汉学家米哈伊尔•季塔连科,并于1994年获哲学史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东亚哲学及宗教专家秦家懿教授的指导下于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于俄罗斯科学院获得大博士(D. Sc.)学位。1992年起供职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目前任该所首席研究员。2009年起主持远东所东北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的工作。曾以俄文发表著作:《现当代儒教:冯友兰的哲学》(1996);《基督教与中国文化》(2002)。参与了《中国哲学大辞典》(1994)、《新哲学百科辞典》(2000)、《中国精神文化百科辞典》(2006-2010)的编撰工作,撰写了其中有关中国现当代哲学的词条。其主要学术兴趣集中于当代中国思想及哲学的研究。目前是《远东事务》杂志的编委,并受邀担任《国际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的顾问。

 

国际关系

 

Gustaaf Geeraerts(古斯塔夫•格拉茨)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23日开幕式演讲:《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欧关系》

个人简历:

现任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BICCS)所长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国际关系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治理、欧洲和东亚安全形势等。历任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英国肯特大学荣誉教授、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经济、社会、政治和索尔维商学院院长。1999年和2012年至今,分别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大学客座教授,2010年成为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的崛起和东北亚安全局势》、《欧盟对外政策一体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平与安全的纬度》、《权力或神话?中国增长奇迹的背后》(与Jonathan Holslag 合著)、《中国与欧盟:共同的未来》。

 

Mohamed Noman Galal(贾拉尔) 

巴林外交部顾问   

23日开幕式演讲:《阿拉伯世界变化背景下的中阿关系》

    现任巴林外交部政治顾问,埃及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2004-2010间在埃及国家人权委员会供职,2004-2010年担任巴林研究中心担任国际战略研究以及文明对话方面的顾问。为埃及外交使团服务了38年,所任职务包括联合国副常驻代表、阿拉伯国家联盟常驻代表、驻巴基斯坦大使、驻中国大使以及专门负责政策规划的外交部部长助理。主要研究国际、亚洲、阿拉伯及埃及的相关事务和人权问题,著书40余本,内容涉及阿拉伯思想中的新现实主义、政策、外交和协议及国际对话中的外交等等。同时也是埃及、阿拉伯以及中国各大报纸和期刊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张维为  

瑞士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23日圆桌发言:《中国话语的崛起:互动、竞争与融合》

个人简历:

    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主席。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主要著作有:《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等。发表过许多中外文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改革、中国发展模式、外交与安全、比较政治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

 

辜学武  

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                  

23日圆桌发言:《欧洲对中国崛起的心态和战略转变》

个人简历: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教授兼波恩大学欧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同济大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大学国际关系与经济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德国社会科学领域获得最高级别教授(C4/W3)的华裔科学家。现任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波鸿大学东亚政治研究所所长、上海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主席等。此前曾任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莱分校 (1995),美国哈佛大学(1995) 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02) 访问学者。

 

Sebastian Harnisch(塞巴斯蒂安•哈尼希)  

德国海德堡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学教授  

23日圆桌发言:《国际社会结构中中国的角色变化:中国的行为调整与美国霸权》

个人简历:

    德国海德堡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政治学研究研究所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在:德国、美国、欧洲、中国外交政策比较分析,欧洲事务,国际关系理论,大规模非扩散杀伤性武器和朝鲜事务。主编《国际关系理论》(2011)和《德国公民权:柏林外交政策》,发表过专著十余本和论文六十余篇,例如《外交政策分析》、《太平洋评论》、《欧洲安全》、《德国政治》等。

 

Lionel Vairon(魏柳南)  

卢森堡CEC咨询公司总裁   

23日圆桌发言:《中国:软实力与去西方化》

个人简历:

远东学博士、政治学硕士。曾任记者、编辑,并先后在巴黎、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2003-2008年间担任国防部中东事务顾问,同时在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越南研究部门及国际关系部门任教,并负责法国国防大学中国地缘政治学以及中国浦东精英科学院的研讨会。目前在卢森堡CEC咨询公司担任总裁,并担任欧洲文化与发展研究院主席、儿童与发展NGO总干事,同时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商业学院、国防高级研究院、圣西尔军校授课。就中国、印度尼西亚及阿拉伯事务发表过若干文章,主要研究中国崛起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中国—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以及中非政治等问题,代表著作有《中国的威胁?》等。

 

Srikanth Kondapalli(谢钢)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研究教授  

24日分会发言:《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关系》

个人简历:

    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中国研究学博士,尼赫鲁大学中国研究教授,德里中国问题研究所荣誉会员,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在新德里国防分析研究所工作12年。曾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汉语,1996-1998年间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2004年为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客座教授,兼任美国海军作战学院、日本陆军大学校、印藏边界警察和安全部队学院客座教员。目前出版过三部著作、两篇专题论文,在出版刊物及国内、国际学术期刊报纸上参与编辑过大量文章,也在中国、印度、日本、英国、美国等多国国家或国际会议上作研究报告。

 

Rup Narayan Das(鲁普•纳拉扬•达斯) 

印度国防分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4日分会发言:《中印贸易:挑战与机遇》

个人简历:

    印度尼赫鲁大学博士,印度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也是人民院秘书处的代表。其研究成果已被香港中文大学、纽约大学、《中国报道》(SAGE)、《国际研究》(SAGE)、《金达莱国际事务杂志》等出版发表,研究文章已在印度的许多英语日报及《外交官》、《瑞蒂夫新闻》、《海外印度》、《海湾新闻》等杂志上发表。

 

Gerald Chan(陈智宏)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政治系前主任、讲座教授       

24日分会发言:《中国面向世界:为一个新秩序制定规则?》

个人简历: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政治系前主任、教授,肯特大学文学硕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政治与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担任过英国杜伦大学东亚政治学院教授和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是克莱尔挺、剑桥的终身会员,担任过香港大学和马来西亚大学的外聘考官;访问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现任职于全球国际编辑咨询委员会,负责《剑桥国际事务评论》、《人类安全杂志》、《国际中国学研究杂志》、《国际关系研究月刊》、《政治与治理》、《国际关系研究杂志》。近著包括:《中国参与全球治理》(2012)、《新中国60年:中国与全球的相互作用》(2011)等。两篇合著文章:《反思全球管理:中国模式在支配?》(2008)和《日本、西方与捕鲸问题(2005)》曾获当年度《当代政治》与《日本论坛》杂志的年度最佳论文奖。

 

Jae Ho Chung (郑在浩)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4日分会发言:《中国与世界:国际秩序和东亚秩序变迁》

    密歇根大学博士,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香港大学大学服务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曾担任韩国外交部、贸易委员会、南方统一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和韩国基金会顾问委员,是《朝鲜日报》和《南方早报》的撰稿人,为在中国的韩国企业提供政策建议。他是韩国协会创始人,亚洲学生在中国留学网站的创办人。1993-1996年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1996年起任教于首尔大学,2002-2003年是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成员,2003-2005年任国际研究中心主任,2008-2011年任中国研究所所长。2009年获首尔大学韩国国际研究协会最佳研究奖,2012年获最佳图书奖。撰写和编辑《中国中央控制和地方自由裁量权》、《图表中国的未来》、《盟友关系:中韩关系与美国》等14部著作,发表期刊文章和书籍章节70余篇。

 

Satya Pattnayak(萨特亚•帕特纳亚克)  

美国费城维拉诺瓦大学   

24日分会发言:《中国介入拉美的政治经济分析:对21世纪美国与拉美关系的影响》

个人简历:

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教授,拉美研究项目主管。目前研究方向有:社会科学家数据分析、全球化视野下的拉美、全球不平等;主要教授课程有:比较政治经济-新兴市场国家、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学高级研讨班。近期发表作品有:“拉美新趋势,巴西的崛起和印度的潜能”(2013)、“印度移民到加勒比海-种族认同形成的反映”(2013)、“政治民主,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公平-比较视野下的智利”(2012)、“智利的民主和公平”(2009)。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4日分会发言:《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亚太地区的二元领导结构》

个人简历: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国际关系学院地区比较研究系主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总协调人。研究领域有:比较政治学、东亚国际关系。代表性学术成果有:《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2002)、《解读中国外交政策》(1996)、《日本的决策》 (1993,曾被美国《选择》期刊遴选为“杰出学术著作”)、《分裂国家的政治,中国、朝鲜、德国和越南》(合著)(1991)、《华人社会政治学本土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合著)(2002)、《日本政治背后的政治:兼论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与中日关系》(1996)、《分裂与统一》(编著)(1994)等。

 

Takai Kiyoshi(高井洁司) 

日本樱美林大学人文科学系教授 

24日分会发言:《媒体研究视角下的东亚区域合作》

个人简历:

    1972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后进入日本读卖新闻社,历任常驻北京、上海、德黑兰记者,社论委员会委员。1999年任北海道大学教授,历任北海道大学传播研究生院院长,2012年成为日本樱美林大学人文科学系教授。其研究论文主要在日本新闻研究杂志上和中国南方传媒研究杂志上发表。

 

世界经济

 

Jean Marcf Blanchard(白永辉)   

美国中国政治研究学会前会长

23日圆桌发言:《中国投资公司的权利与财富》

个人简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2012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教授,院长助理(主管对外合作和交流),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美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中国政治学刊》编委会委员、香港 《香港国际关系研究月刊》 编委会委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员。曾任旧金山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美国中国政治研究学会会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公司对中国投资,中国投资公司,中国能源安全,中国软实力,国家安全政治经济学、经济鼓励措施、经济制裁和国际化等。近作有: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Sanctions and Incentives (合著,2013),New Thinking about The Taiwan Issue (合编,2012)。

 

John Ryan(约翰•瑞恩)  

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主席      

23日圆桌发言:《创新领导力前沿研究与最佳实践经验分享》

个人简历:

美国海军学院学士、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硕士,是前美国海军飞行员,在军队服役35年,后作为美国退役海军中将,于2002年加入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理事会,2007年至今担任主席。曾担任过纽约州立大学海事学院临时院长、美国海军学院院长(1998-2002)、纽约州立大学校长(2005-2007),此外还完成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国家与国际安全高级执行官项目。

 

Alfred Steinherr(阿尔弗雷德•施泰因赫尔)  

卢森堡圣心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洲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4日分会发言:《从经常账户之外看货币可兑换性问题》

个人简历: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卢森堡圣心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洲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博尔扎诺自由大学创始校长(1998-2003)、经济学教授。曾任欧洲货币银行协会副主席、金融研究部门主任,法国天主教鲁汶大学国际贸易和金融学教授、经济调查研究所所长,欧洲经济协会财务主管。兼任博洛尼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1973-1977)、德鲁大学欧洲计划讲师(1974-1987)、欧洲学院讲师(1984-1987)等。所获荣誉主要有:法国南希大学荣誉博士(2002)、美国运通银行评论奖一等奖(1994)等。

 

Tumur Nasanbat(那森巴特•图木尔)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4日分会发言:《蒙中经济合作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意义》

个人简历:

历史学博士,现任蒙古国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蒙古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蒙中关系、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经济发展等。

 

生态文明

 

Warren Karlenzig(沃伦•卡兰兹) 

加拿大Common Current组织主席    

23日圆桌发言:《中国环境与经济风险的规避》

个人简历:

    加拿大Common Current的创办者兼主席,曾任职联合国,并负责中国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美国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工业生态学初阶项目;韩国创新性的城市绿色指标项目;欧盟绿色城市联合计划等项目,对各主要地区与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与策略等相关问题都有独到见解。气候变化中心与韩国绿色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在三个大洲教授课程,在多国开展讲座论坛,受到包括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中国日报、BBC、CNN和CNBN等多家报纸与媒体的报道。是联合国下属《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导性意见》的主要作者。

 

Robert Engelman(罗伯特•恩格尔曼)  

世界观察研究所主席    

24日分会发言:《中国潜在的绿色资源开发,以迈向真正可持续发展》

个人简历:

    世界观察研究所主席,直接管理25名研究人员,致力于气候变化、人口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他有关群体、计划生育和人类发展的著作不仅获得美国人口研究所的嘉奖,还于2008年获得个人报告全球媒体奖。其作品多刊登在《自然》、《华盛顿邮报》、《美国科学》和《华尔街日报》等期刊上。曾作为一名记者为美国若干报纸进行了涵盖科学、健康、教育、政治等邻域的采访报道,21世纪初担任过耶鲁大学客座讲师和美国生态环境记者协会秘书长。

 

Daniel Garrett(丹尼尔•杰罗特)  

美国国务院水办公室 

24日分会评论 

个人简历:

    前美国国务院外交官。研究包括:跨界水资源问题、水能源关系、绿色经济中水的地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气候变化、水文循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青藏高原与气候变化、东亚气候变化等。近期文章和出版物有:《从无水世界到丰富水资源世界》、《获得安全饮用水是千年发展计划的关键》、《紧迫的生态灾难与美国气候变化防御》等。

 

Robert Leston(罗伯特•莱斯顿) 

《城市技术》杂志编辑   

24日分会发言:《生态城市》

个人简历:

博士,城市工程杂志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城市。近期发表的作品有:《博客之外:信息与信息产儿》、《异常成分:视频中的恐怖》、《古代地球和现代地球毫不相同:有关人类未来,原始土地机械能传授我们什么?》 

 

社会治理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

23日圆桌发言:《“政体”还是“政道”,中西政治分析的异同》

个人简历: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1982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在1972年至1977年任教武汉市堤角中学,1990年至2000年任教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已出版9本专著,《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Failure of Charisma: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挑战市场神话》、《分权的底限》、《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左脑的思考》、《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超凡领袖的挫败:武汉的文革》。还与胡鞍钢等人合著了多本著作,即《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江泽民面临的挑战》等。此外,还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Sarah Catherine Biddulph(夏腊)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

24日分会发言:《中国法治化的新进展》 

个人简历: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近著有:《中国的法律与平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合著,2013)、《中国的司法改革和行政拘留权问题》(2007)、《亚洲法律比较研究》(合著,2008)。

 

叶俊荣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24日分会发言:《探索东亚法院:三个形貌》

个人简历: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博士,现为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任台湾大学环境可持续性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教学领域有:宪法、行政法、环境法与管制理论等。曾参与台湾宪法改革与许多重要议题的讨论,如草拟多项立法草案,包括信息公开法、行政程序法与环境影响评估法等,曾获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授予的杰出科研奖。中英文出版著作颇丰,内容涵盖环境治理、行政管制、民主转型下的宪法变迁等。

 

Mary E. Gallagher(玛丽•加拉格尔) 

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24日分会发言:《中国劳工运动:范围、语境和限制》

个人简历:

    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系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于2003—2004年在华东政法大学任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代表著作有《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2005),获得了西方学术界的极高评价,她也因此跻身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新一代杰出学者行列。

 

吴晓刚 

香港科技大学

24日分会发言:《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和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证据》

个人简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2001年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任Mellon博士后研究员,同期兼社会学系讲师。2003年赴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为社会学助理教授(2003-2007)、副教授(2008-2011)、教授(2011至今),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等。其研究课题受到美国Andrew Mellon 基金会、Spencer基金会、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和台湾蒋经国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资助,主持的“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2009-2014),是第一批获得香港政府公共政策研究基金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

 

王卓祺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

24日分会发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众预期与制度安排》

个人简历:

     中国香港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现在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策组的全职人员。主要研究兴趣和作品集中在:比较社会政策领域、福利态度、贫困及福利制度改革等方面。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和编辑过很多文章,最近作品有:《中国城市卫生改革》(2006)、《东亚福利体制转型》(主编)(2005)、《香港特别行政区福利界:社会政策治理的经验教训》(2008)、《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间的关系:构建中国和西方公共福利负担体系》(2009)、《东亚地区的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的作用》(编者)(2011)。除了学术工作外,他还在社区和公共服务项目做志愿者,是前新家园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金像奖副主席和两家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成员。

 

Jacquelyn McCroskey(杰奎琳•麦克科洛斯基)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 

24日分会发言:《中国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个人简历: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福利工作博士。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和评估社会福利体系,帮助改善洛杉矶家庭和儿童的福利政策,是创造洛杉矶儿童数据网的核心队员。同时带领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洛杉矶州大使用数据项目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研究圆桌会议。兼任洛杉矶监事会、市长和联合学区校董事会决策顾问。曾荣获社会工作者改变未来奖(2011)、乔治•尼克杰出专业服务奖(2005)。

 

Hans de Jonge(汉斯•德扬)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房地产管理教授        

24日分会发言:《创业城市》

个人简历:

    房地产和项目管理创始人之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房地产管理教授,蒂尔堡市市长和市参议员顾问,数个建筑师和开发人员选拔评审委员会的主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立业之道》和《房地产杂志》等行业刊物编辑委员会成员。在大学里教授本科和硕士的房地产管理课程,还涉及主要城市发展(MCD)博士后课程。

 

叶炳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保障局局长

24日分会发言:《澳门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

个人简历: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保障局局长。自2010年11月1日起,以定期委任方式委任为社会保障基金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为期两年。

 

Chew John Hiang Chea(周贤正) 

圣公会东南亚教省大主教

24日分会发言:《社会转型中的管理、治理问题与社会公正》

    1947年生于新加坡,1970年获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政府与行政系),1977年获文学硕士(主修国际政治)和伦敦大学神学士荣誉学位。先后按立为基督教圣公会新加坡教区会吏(1977年)和牧师(1978年)。1983年获英国谢菲尔大学旧约研究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9年任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讲师、教务长,兼任东南亚神学研究院东南亚区主任;1991-1999年,任三一神学院院长;2000年荣升圣公会新加坡教区主教;2006年荣升圣公会东南亚教省大主教。目前还担任:世界圣公会环南大主教团名誉秘书长,圣公会东亚区教会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全国基督教会协会会长,新加坡圣经公会荣誉会长,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董事会董事,新加坡基督徒福音学生团契会长。近年来,曾多次率团访华。

 

David Alexander Palmer(宗树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4日分会发言:《重新反思“宗教”的概念:从<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一书谈起》

个人简历:

    加拿大和法国双重国籍,巴哈伊教(Bahai)信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学士、巴黎第八大学民族精神病学硕士、巴黎索邦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宗教研究方向),2003- 2004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宗教与当代社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2008年在法国远东研究院工作,任该研究院香港中心主任,2008年开始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同时是慈善机构“全球文明研究中心”(IGC)的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和历史人类学,宗教和灵性运动,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发展、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和传统文化等。2007年出版的《气功热:中国的身体、科学与乌托邦》一书荣获当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东亚人类学会授予的“许烺光东亚人类学最佳著作奖”。最新著作为《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合著,2012)

 

历史文化

 

Chung Tan(谭中) 

印度德里大学      

23日圆桌发言:《未来十年的“中华大同文化圈”》

个人简历:

    1929年生,历史学硕士、博士,在印度各大学教书40年。在1971-1978年期间曾任德里大学中国日本研究系主任,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任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亚非语言系主任和东亚语言研究中心会长,直到1994年退休;1990到1999年是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教授顾问兼东亚部主任。德里中国研究所的创始人和主席(1990-2003),从1999年至今,他定居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辅导教授。英语著书9本,包括与北大耿引曾教授合著的《印度与中国:20个世纪的文明交流与激荡》,那是“印度文明的科学、哲学与文化史”系列丛书之一;用汉语著书6本,包括《中印和合(Chindia):理想与实现》。曾多次参加有关东方学、中国历史、文化、佛教、中印研究及敦煌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经常为北京、香港、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中文报刊撰写时事文章。

 

Cheng Chung-ying(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资深哲学教授    

23日圆桌发言:《在发展中世界发展中国:从体-用范式与视野出发》

个人简历: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资深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会会长及荣誉会长,美国易经学会主席,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1973年创办及主编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迄今已逾33年,出版高质量中西哲学论文超过750篇。 

1976年起每两年在世界各大学举办国际中国哲学学术会议,迄今已第十四届。是美国东西方大学创始人,首将中国哲学古典七家融入当代管理科学,提出并著述中国管理哲学的《C Theory》(C理论),并首将EMBA学位引入中国(包含台湾地区)。除此之外,他于1988年倡议成立国际儒学联合会,以提倡儒学在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与世界儒学的国际交流,促使该会于1993年在北京创立,现任该会副理事长。出版中西哲学专著及文化与管理书籍共十二种,发表中英文哲学论文200余篇,其中五篇重要哲学论文为“儒家自我本体论:修己与意志自由”、“论道之多向面与道德经中之本体伦理学”、“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从东西融合观点论全球伦理与全球儒学”及“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结构:兼论中国哲学的诠释定位”。2004年秋季应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之邀,担任牛津大学中国哲学讲座,并赴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等校作中西学术讲演,重新检视中国语言逻辑与希腊语言逻辑有关本体思考的差异及其成因与后果。成氏哲学体系呈现五个基本层次:易学本体论(又名易本体论),本体诠释学,本体伦理学,本体管理学(C理论),中西比较与融合。

 

刘  康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

《中国与世界价值体系的思考》

个人简历: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2008年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曾任教于美国格林奈尔大学(1989-1991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91-2002年),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访问教授(1997)、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系福布莱特访问教授(1998)、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院研究员(1998)、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2008)。当前学术研究范围包括:传播与大众媒体、全球化与文化研究、当代中国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美学、国际传媒的中国报道与国际关系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对话诗学:巴赫金文化理论》、《全球化/民族化》、《文化•传媒•全球化》等。2009年任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与上海市委共建的“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承担“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重大项目, 启动在美国、欧盟9国及亚洲14国与地区的中国形象调查。

 

顾  敏  

台湾“中研院” 院士                  

23日圆桌发言:《未来十年的中国文化战略思考》

个人简历:

    台湾慈济大学国际汉学教授,祖籍江苏川沙,在台湾成长,美国芝加哥多米尼克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毕业。在台湾辅仁大学、世新大学任教30年,曾任台湾汉学中心主任、台湾中央图书馆总馆长等职。1998年起担任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LIS客座教授,列名2012年世界名人Who’s Who,著有专书10种,中外文论著百余篇。

 

Hans-Georg Moeller(汉斯•穆勒) 

爱尔兰科克大学哲学系高级讲师        

24日分会发言:《论道家哲学中的弱/强和病/康》

个人简历:

生于1964年,德国伯恩大学博士,爱尔兰科克大学哲学系高级讲师,曾任教于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以及尼克拉斯•鲁曼的社会理论。代表著作包括:《道教阐释:蝴蝶之梦到渔网寓言》(2004)、《<道德经>哲学》(2006)、《道德经——翻译与注释》(2007)、《激进的卢曼》(2011)、《愚蠢的道德——一个超道德的案例》(2009)等。 

 

Jeffrey Riegel (王安国)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24日分会发言:《儒家“慎独”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简历:

    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博士。曾多年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7年起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先秦两汉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国早期思想史,特别是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的历史文化,以及出土简牍、考古学等,并担任中国全国地理学会考古及西部民俗顾问。在过去十年里,他广泛游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有多篇关于国文学、哲学和文化方面的论文以及著作问世。

 

李焯然(Lee Cheuk Yi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23日圆桌发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个人简历: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一级荣誉文学士、哲学硕士,澳洲国立大学哲学博士。1985年开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曾担任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助理院长,中文系代主任,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专门研究中国思想史、明代史、东亚儒学、华人文化与民俗。出版专著有《明代国际理念的成立:明成祖与儒学》、《明史散论》、《明成祖史论》、《丘濬评传》、《儒学传统与思想变迁》、《山西票号史料:书简篇》等,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论丛》、《东南亚华人研究丛书》主编。

 

陈其钢  

旅法作曲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             

24日分会发言:《海派文化》

个人简历:

    法籍中国作曲家,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曾历任省级管弦乐团演奏员及指挥、作曲,连续两次为法国现代音乐研究所作曲研究员(1987,1991)。在其倡导与帮助之下,世界著名的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预赛由原来的日本移到北京。代表作有: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管弦乐组曲《五行》、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等。近期荣誉有:2011年《金陵十三钗》,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提名;2006年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EMI/VIRGIN唱片公司全球发行的新专辑获得法国查尔斯•克罗学院最佳年度现代音乐唱片奖,并获BBC音乐杂志五星唱片;2005 年法国音乐版权组织授予最高终身音乐荣誉奖“交响乐大奖”;2004 年应聘为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法国音乐历史上第一位非法国人获此殊荣;2003年全球发行其CD专辑《蝶恋花》,被世界权威杂志《留声机》评为4月全球十佳唱片。

 

Liu Hong(刘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嘉庚讲座教授 

24日分会发言:《跨界亚洲时代的中国学研究反思》

个人简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嘉庚讲座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1995-2006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2000年8月获终身教职),2006-2010年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研究终身讲座教授、系主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曾在《世界政治》、《中国研究季刊》、《当代中国杂志》、《东南亚研究杂志》、《亚洲研究评论》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英文、中文、印尼文著作12本,近著是《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2013)。

 

Haiping Yan(颜海平)  

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终身正教授  

24日分会发言:《中国叙述:文化发展与文化外交》

个人简历:

    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终身正教授、博导、戏剧电影研究生部主任,比较文学与东亚文学博导,康奈尔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曾先后在欧柏林文理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密西根大学任教(1991-2002);2003年受邀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戏剧、影视、新媒体学院教授,批评理论终身教授;2009年起,兼康奈尔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起,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兼媒体文化和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早年创作十幕历史剧《秦王李世民》,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一等奖;主要著作包括:《戏剧与社会:当代中国戏剧选》(1998)、《别样的跨国:散居的亚洲及其表演艺术审美》(2005)、《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想象:1905—1948》(2006)、《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2011)等。经选举历任全美戏剧文化与妇女问题研究协会主席、全美戏剧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1999年被美国广播电视公司(CNN)评为“新世纪最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六位中国文化人物之一”,入选《二十世纪杰出学者录》(2000)、《美国杰出女性录》(2004)。

 

Raúl Ramírez(劳尔)   

西班牙国王大学历史系教授                  

24日分会发言:《西班牙汉学》

    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地理和历史学博士,早期主要研究安大路西亚,曾就阿方索十三世统治时期(1902-1931)进行研究并发表过一系列专题论文:“科尔多瓦及其行省(1902-1031)”、“历史遗留下的犯罪”、“地方权力分析”。2005年进入马德里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开始研究亚洲通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研究。与路易斯•帕拉西奥斯(Luis Palacios)合著的《中国:历史,思想、艺术和文化》一书,获得“José Castillejo”杰出学术奖。

 

Sreemati Chakrabati(斯瑞玛蒂•查克拉巴蒂) 

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系主任、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  

24日分会发言:《印度的中国研究》

个人简历:

    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1975年毕业于德里大学,获硕士学位;1976年获德里大学汉语精修课程文凭;197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地区研究:东亚),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政治学);198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政治学);1992-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曾发表《今日中国的教育》、《印度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可能性与局限性》等论著。

 

Prapin Manomaivibool(芭萍•玛努迈威汶)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24日分会发言:《泰国未来十年的中国研究》

个人简历:

    1965年和1967年分别取得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1970年和1975年分别取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硕士和博士学位。1975年进入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开始中文课程教学,28年为中文系领头人,其中1992-1996年任文学院院长,自2002年来,任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和泰国中文教育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有:汉语语言学、中泰历史语言学、汉学等,研究成果包括科研报告、教科书和字典。

 

Valentin Golovachev(刘宇卫)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4日分会发言:《俄罗斯东方学:台湾民族史研究》

个人简历:

    早年毕业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是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5-2010年间为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带头研究员。研究领域有:台湾民族史、政治、海峡两岸和国际关系,古代和现代中国(包括民族史、外族王朝、跨文化相互作用、性别问题等),俄中关系史,亚洲历史、文化政治、国际关系等。

 

要查看并下载全文,请使用页面右侧登陆框登录

如果您尚未在本网站注册,请点此免费注册

注册记者登录

 

 

记者点此免费注册 | 忘记密码

采访申请流程

06月08日 21315203 受理中
02月16日 21315167 已办结
01月26日 21315166 已办结

咨询申请流程

06月12日 02131545 已办结
05月12日 02131544 已办结
05月06日 02131541 已办结

查看全部 »

共性问题提示

Q: 问:如果想要迅速了解上海这座...
A: 答:请注册登陆本网站“今日上...
Q: 问:如果您想在上海进行采访,...
A: 答:(1) 请注册登陆本网站...
Q: 在哪里可以买到上海的地图?
A: 上海各大书店中均有出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