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生物医药:上海有条件 企业有决心 - 2022-07-22

 

       心玮医疗有个甜蜜的烦恼。

       时不时就有外地政府上门,邀请他们迁移过去,附带优厚的条件:“给你免租”“给你减税”“低价给你拿地”……

       外地招商部门给的这些政策既有诱惑力,又有针对性。免租、减税自不必说,都是真金白银的实惠。单是拿地这一项,就让不少上海企业心动,毕竟上海土地面积相对小、地价相对高。

       不过,每次面对这些热心的访客,董事长王国辉都笑笑婉拒了,“我们留在上海。”

       在生物医药制造领域,像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一路在上海扎根、成长、拓展壮大,不为外地优厚的招商政策所动。在他们看似难以索解的选择背后,自有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拿那么多地作用不大”

       走在上海街头,你很难把这座现代化都市和生物医药制造联系在一起。即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多恐怕也不知道这是一座生物医药制造的重镇。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7617.14亿元,比重超过上海当年GDP总量的六分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制造业部分产值1712亿元,同比增长12%,超过工业整体增幅。

       这些生物医药制造企业如何在上海“隐形”地存在?一部分答案在于,他们已不是传统概念里污水横流、废气冲天的制药厂。就像心玮医疗位于上海临港生命蓝湾园区的工厂,与其说是工厂,倒不如说更像是个实验室。在厂房三楼的车间里,身着白大褂的工人们分散在操作台前,有人透过显微镜编织导丝,有人拿着钢尺丈量导管。

       他们生产的医疗器械,用于脑卒中患者的颅内机械取栓手术。这种医疗器械极精密,因而需要工人极专注、细致地操作。在心玮医疗的厂房里,看不到生产原料堆积,听不到大型机械轰鸣,安静、清洁得像一间大学实验室。

       王国辉说:“跟传统产业相比,我们搞精密制造的企业对场地要求是很小的,可能几十亩地、一幢楼就够了。对我们来说,拿那么多地作用不大。”

       这两天,生命蓝湾园区里的另一家企业——安诺瓴路药业(上海)有限公司正在忙着修建一幢约6000平方米的厂房,建成后可以容纳4条生产线。

       安诺瓴路研发的是细胞疗法药物,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能够精准、快速、高效识别并清除癌细胞。公司首席执行官姚树元说:“与传统化学药物不同,细胞疗法药物生产批量小。它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决定了我们无须大规模占地。”

       土地是制造业的必要生产要素。尽管上海和其他地区相比土地资源不占优势,但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汤蕴懿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已逐步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原料药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占比不断提高。上海要把高附加值产品、关键生产环节留下来。”

       在当下全球产业链受冲击之际,在地化生产趋势愈加明显。《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2020—2021)》指出,发达国家正积极筹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链,控制核心环节,通过纵向整合来缩短产业链。

 工程师与工人混在一起


       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选择在上海制造,更是因为他们在研发、生产、应用环节上的内在需求。

       上海臻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建新记得去年国庆节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位于上海浦东临港的工厂报告,生产工艺突然出现了异常,中试(中间性试验,产品在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样品的pH值偏高,工厂里不知道如何处理。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中,这样的突发情况并不罕见,因为中试本身就带有试验性质。

       工厂汇报后不到半小时,公司管理层、浦东周浦的技术人员、临港的工厂负责人就已经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工艺异常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陈建新说,在臻格生物这样的创新企业里,研发和制造是一体的,因为制造中产生的问题都需要研发人员参与解决。

       哈佛大学两位教授在分析美国制造业的兴衰史后曾指出,虽然在价值链上,制造和研发看起来像微笑曲线独立的两端,但是在创新链上,两者很多时候相辅相成,在某些产业,两者更是密不可分,制造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造能力的缺失往往会使产业断层,让创新成为无源之水。

       就生物药的研制过程而言,还有另外一个独特因素决定了研发和生产在地理上密不可分。姚树元说:“生物药研制有一定连贯性,比如研发环节建立的细胞系需要传递到生产环节,研发和生产放在一处更符合规律。”

       这个特性有别于传统化学药。化学药的化学结构决定药物功能,只要确定了结构,在哪里生产没有差别。所以,有些化学药企业将研发留在一线城市,将生产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而生物药却不适合这样做。

       此外,产品迭代升级的需求也决定了研发和生产无法分离。王国辉拿着公司研发的一款导管产品告诉记者,虽然它外表普通,其中却有10到15段变化。尾部是医生操作端,质地强韧,而头部要接触脑血管,又很柔软。导管上市以后,许多医生会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对各部分软硬变化提出改进意见。每隔一段时间,心玮医疗就会综合医生的反馈,升级产品。迭代升级需要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合作完成。王国辉说:“我们的工程师和工人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甚至需要手把手指导工人。”事实上,这家公司的管理、研发、生产都位于生命蓝湾的同一幢楼里。

上海的比较优势

       当被问及为何把研发、临床、生产全流程放在上海时,受访企业不约而同提到了上海的比较优势,这是企业根植于此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人才密集。恺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刚说:“张江聚集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人才。张江还有一批客户和合作伙伴,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这都是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是公共资源丰富,与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的医院、大学数量多、水平高,在全国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此外,上海的政策优势也被药企所看重。上海在进出口领域经验丰富,效率很高。去年8月,上海试点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提升了进口便利化程度,帮助企业加快新药研发进程。今年初,上海海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监管检疫改革试点。

       汤蕴懿认为,上海要充分利用人才、研发、公共医疗等比较优势,并把优势进一步延伸到制造环节。她说:“今日上海的制造业要以价值链为核心,集聚重点领域、产业链重点环节,更注重围绕‘小、精、尖’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上海重点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技术、核心环节和基础领域的竞争力。”

      上海生物医药业界人士也指出,这个领域的创新大多还在国外,特别是几家跨国药企巨头引领了创新和潮流。在生物药产业的供应链上,国内企业也大量依赖海外。姚树元说:“目前,我们生产用的大部分原材料和设备都从国外进口。就我们从事的细胞疗法产业而言,国内产业环境还需要完善,包括上游、下游、渠道、付费机制等,要转起来,形成闭环。”

       这些困境也正是政府谋求突破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围绕“研发+临床+生产+应用”全生命周期及上下游产业链,营造具有聚集效应的产业生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级将显著提升,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初步建设成为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

       陈建新说:“作为企业,我们愿意跟政府一起建造创新的环境。上海有条件做生物医药创新,这也是历史赋予上海的使命。”

来源:解放日报

 


注册记者登录

 

 

记者点此免费注册 | 忘记密码

采访申请流程

06月08日 21315203 受理中
02月16日 21315167 已办结
01月26日 21315166 已办结

咨询申请流程

06月12日 02131545 已办结
05月12日 02131544 已办结
05月06日 02131541 已办结

查看全部 »

共性问题提示

Q: 问:如果想要迅速了解上海这座...
A: 答:请注册登陆本网站“今日上...
Q: 问:如果您想在上海进行采访,...
A: 答:(1) 请注册登陆本网站...
Q: 在哪里可以买到上海的地图?
A: 上海各大书店中均有出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