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期中外媒体学术沙龙问答实录解读全国两会 - 2025-04-01
3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上海社科院举办2025年首期中外媒体学术沙龙,邀请沈开艳、刘亮、盛垒、陶希东等专家,围绕“高质量发展”主议题及“‘一带一路’与全球合作”“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等分议题,解读两周前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现场媒体就“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中国如何进一步提振内需”“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制度如何体现公平”“营商环境建设与如何加强外资信心”等提问专家,特整理问答实录分享如下。
Q: 塔斯社:沈老师刚才提到一个热词“稳中求进”,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在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的背景下,中国怎么能处理这个问题,关税的政策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A: 沈开艳: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中美经贸关系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特朗普上台后,在全球范围内(不仅针对中国)推行提增关税举措。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大国,受到较大冲击。早在特朗普首任总统时,我国就预判到美国加征关税趋势,并提出两项应对策略: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提振内需与消费,以此应对外需可能出现的不足。此后,在推动经济稳定发展进程中,除秉持稳中有进总基调外,持续聚焦提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扩大内需,借助促进国内自身需求弥补外需下滑缺口。
Q: 南华早报:今年伊始,在博鳌论坛上,有经济学家表示今年经济开局态势良好,部分外资投行也相应上调了对我国一季度GDP的增长预测。然而,经济学家同时指出,当前内需仍有待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持续性亦存在不确定性。基于此背景,特向沈老师和刘老师请教专业见解。
A: 沈开艳:内需与房地产,确实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去年需求整体低迷,去年四季度起,中央出台积极财政政策提振需求,今年在此基础上,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推出“两新”政策、商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改造,推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与安全项目建设,分别从投资与消费两端发力,促使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好转。
房地产市场至关重要。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止跌企稳”,表明当前市场仍在下行,2025年首要任务是止住下跌趋势,后续逐步回稳、回升。房地产产业链长,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针对存量商品房过多问题,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府或国有企业收购部分存量房,改造为保障性住房,满足刚需人群。目前,中央已出台系列政策,且将持续发力,直至房地产市场稳定。
此外,在稳楼市同时,稳股市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刘亮:今年宏观经济开局平稳,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为经济注入了显著活力,像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过去因新旧动能转换未找准新动能,经济信心不足,今年已挖掘到人工智能等新动能。随着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和上海经济增长动能将持续稳定,毕竟重大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通常具有持续性,所以2025年宏观经济形势应不会太差。
外贸外资方面,此前已做诸多布局,如双循环建设、“一带一路”等。“一带一路”战略下,新兴市场崛起,中国对美国市场依赖度降低,以周边东盟为例,市场呈长期、稳定、高速增长态势。2024 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9%,远超当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
对于楼市股市,从去年起中央就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支持政策,因财政、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效果正逐渐显现。中央对楼市的态度明确,即维持稳定,近两个月楼市已呈现稳定态势。未来楼市不会出现大幅涨跌,稳定才是追求目标。总体而言,我们对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持乐观态度。
Q: 台湾“中央社”:陶主任,您提及了共同富裕相关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相联系,报告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这一提法源自去年10月的文件,此前未着重提及“创新者多得”部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以往强调按劳分配,体现传统的公平观念以缩小差异,那么“创新者多得”该如何体现公平呢?
A: 陶希东:感谢您的提问,此问题极具价值,彰显出您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针对您所提出的问题,基于我的理解,在此阐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要部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激励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收入分配改革新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强调自主创新是关键,而创新依靠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改革传统人才评价体制,通过制度激励,让高技能人才专注科研。将科研创新度、成果转化率、实际贡献等纳入与收入挂钩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做出原创贡献的科技人才获得相应收入待遇,激发创新活力,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这也是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的体现。
让“创新者多得”的激励性分配改革,与公平性及共同富裕目标并不冲突。共同富裕是分阶段推进的,并非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等富裕,而是基于勤劳致富的动态提升过程。一部分人、地区先富,再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必然规律。从这个角度看,“创新者多得”也是体现共同富裕科学性与公平性的明智之举。
Q: 上海日报:沈老师、刘老师,二位提到今年宏观形势较为稳定且后期看好。在提振消费及消费信心方面,刘老师曾指出政策存在一定滞后性。去年常听闻消费降低、消费信心不足等说法,想了解如今政策效果是否有所显现,以及预计叠加政策何时能见到明显成效?此外,前不久中央及各地(如上海)纷纷出台提振消费政策,二位老师对哪些政策或其叠加效果比较期待?
A: 沈开艳:去年消费市场表现低迷,不过自去年年底起,一系列密集政策陆续出台,今年一季度相关政策持续发力,消费有所回暖。从直观感受来看,商场、超市的人气明显提升。
当下消费呈现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传统消费领域,如餐饮、健康产业等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新兴消费场景不断涌现,联动消费模式兴起,像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以及银发经济、冰雪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各地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消费活力释放。
在宏观政策方面,财税政策有一关键举措——将消费税逐步下放至地方。这一举措旨在弥补地方政府主体税源不足的问题。一旦消费税划归地方,地方政府出于增加税收的考虑,将积极主动地扩大消费。因为更多客流涌入本地消费,意味着税收增加,所以地方政府会有内在动力推动消费增长,这不仅契合中国经济提振消费的宏观需求,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总体而言,对未来消费提振持乐观态度。
然而,我们需明确,真正拉动经济的是有效需求,即具备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货币支付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实际收入增加,这归根结底要靠生产端、投资端、供给端的协同发展。经济繁荣才能带动就业向好,进而增加居民收入。尽管刺激政策可在短期内带动消费,但从长远来看,拉动居民收入增长才是促进消费的根本之策。
刘亮:在稳增长、促消费进程中,前两年促消费政策多侧重短期,如消费补贴等刺激手段。从去年年底至今年,开始出台长短结合的促消费政策,其中包含诸多增收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消费要增加居民收入,且不仅是短期增收,更要从长期预期角度提升居民收入。
实际上,决定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仍是长期收入增长。因此需关注长期增收政策效果,像保民生举措,虽看似与增收无直接关联,但对改变居民长期收入预期有积极作用。还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解决了我国约60%的就业,其稳定健康发展能保障就业,进而稳定居民长期收入,对改善消费增长意义重大。
从这些方面来看,随着相关措施逐步落实,自去年年初起,民营经济领域一系列政策效果显现,民营经济逐渐好转。以民间固定资本投资为例,前年年底曾出现负增长,去年开始转负为正,并持续快速回升增长。这些都为长期消费改善提供支撑,推动消费实现长期增长。
Q: 香港镜报:请教沈老师,近年来部分外资企业在华出现资本撤退,关闭办公室、工厂等情况,且在近期论坛中表达了对中国营商环境及政策影响的担忧。以上海为例,怎样的政策能够增强外商投资者在华投资信心?
A: 沈开艳:实际上,我认为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确实存在部分外资从中国撤资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一些曾经撤走的外资又重新回流,同时还有新的外资投资进入。
那么,上海该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呢?首先,上海在制度型开放方面成效显著。例如,临港新片区对一些原本在负面清单中相对保守、不开放的领域,如电信、医疗器械等,现在都已向外资开放,这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此外,教育领域对于中国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目前教育等领域也在逐步开放,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其次,中国在强调开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营商环境的建设。有人认为中国的营商环境在恶化,但至少从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的排名来看,中国的排名是逐年提升的。尽管去年的排名中中国不在前50名之列,但预计今年中国将会入围,排名会有一定的提升。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的营商环境方面,部分项目的排名相对靠后。比如在纳税方面,今后可能需要在纳税的时间成本以及纳税税率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另外,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
还有,在企业申请破产等程序方面,目前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关闭和清偿的程序过于复杂。不过,现在已经逐渐出台了一些细则,对这方面的营商环境进行优化。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可能没有像以往那样,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产生非常积极的回应。但只要中国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依然会是全球投资的一片沃土。因为我们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良好的创新体系,以及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我相信,近期出现的一些外资撤离现象,在未来将会得到改善。
专家介绍
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科名家工程“仲礼学者”。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等领域。
刘亮,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主持多项国家和市级课题,获上海市“十三五”规划重要成果一等奖。
盛垒,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研究员,入选上海市东方青年英才,发表论文百余篇。
陶希东,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区域治理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