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世界各国相互展示文化风采的新平台 - 2021-11-17
自第二届进博会首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以来,上海的海派绒绣和石库门建筑营造技艺、浙江的篆刻技艺、江西景德镇的拉坯表演、山西的汾酒古法酿造工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等通过进博会平台向世人展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赢得了各方普遍肯定和赞扬。
一、多种形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进博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客商参观,通过这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中国本土特色产品的同时,也有助于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各地文化,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如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示期间,福建展演展示馆的软木画、福建漆艺、德化瓷、闽派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了福建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如凤翔泥塑、澄城刺绣、宜君剪纸等陕西“非遗”项目,在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亮相,展示了三秦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此外,进博会上湘西的土家族织锦、益阳的黑茶制作、浏阳的菊花石雕、江永的女书等展示,也让海内外观众深深感受湖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进博会期间,为了让中外媒体记者能够更好了解上海的文化和历史,主办方安排了多场外采活动。其中之一即走进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了解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可以讲,进博会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扇门,也是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一扇窗。
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借助进博会平台相互交映,美美与共
近几年进博会期间,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带来了大量有着不同地域文化色彩的展品。如来自伊朗展商的精美玻璃工艺品、精美地毯;埃及的棉纺织品、环保涂料、优质农产品;俄罗斯的冰淇淋、香槟酒等。由汤加、波利尼西亚等国联合组成的太平洋岛国展台上,各类充满独特地域风情的编织展品等也颇受参观者的青睐。再如希腊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也让人们流连忘返,其出产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菲达奶酪、蜂蜜等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托迈酷客把英国著名的电话亭和双层巴士搬到了现场,波斯文化馆的花瓶充满了异域风情,施坦威钢琴自动弹奏的名曲余音绕梁,这些经典的世界文化元素,被加载在各个展示的商品之上,传递给现场的每一个人。值得强调的是,大会主办方一直坚持服务的理念,也为各国展品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参展一周、服务一年”,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进博会为全球企业、商品、服务、技术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的交易促进服务。不难看出,进博会是一个世界各国文化深度交流的大平台,将极大地促进文旅合作和贸易往来。
而放眼人类历史,关于不同国家间经贸往来,如果说一般情况下人们更习惯用一种商业行为来进行界定和认知,那么通过对进博会参展商的相关调研发现,上海进博会上的相关展品推出则呈现出明显地域符号特征和身份属性,相关贸易的签署和达成有着各自深度的文化宣传属性。这种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过去传统贸易中以“利益导向”为记忆的规则范式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是否要被重新定义。简言之,进博会不仅诠释了人类社会应该而且可以和合共生,也充分表明了东西方文化完全可以相互兼容、相向发展。换句话讲,近代以来西方历史进程曾不断地照耀着东方,而现在的东方也能回照西方。
三、进博会的市场效应和外延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人们在交易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用心感悟艺术和创意。这一过程中,不同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也将会进一步助力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使得中国和世界在经济复苏中,可以共享智慧,携手共同发展。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而今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将辐射世界各个地区,哪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把握住机遇,展示更好地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就能赢得国内外参展商的认可,成为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赢家。
目前,进博会已成为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共享中国发展红利的重要平台。包括斯里兰卡、印尼、巴西等在内的渠道商表示,借助上海进博会平台,其销往世界各地的订单大幅增加。根据最新统计,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目前已聚集全球文化企业1400余家,艺术品累计进出境货值达500亿元,年度艺术品(含文物)进出境和文物进出境操作数量均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居首位。不难看出,通过进博会平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和激活文化板块活力,有利地促进了文创类产品跨境贸易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总体上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让中国企业更扎实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缩短了与外方供需对接的中间环节;也有助于世界各国企业相互优化各自战略投资,增进相互了解进而增加合作成功的机会。未来,进博会无疑将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经贸交流,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共享平台。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所强调的,“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刘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