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件“双轮驱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 - 2021-12-02
不光有全球知名的海运企业,陆运、空运企业也来了,不仅是运输企业,运输链上的相关企业、国际机构等主体纷纷亮相。许多日前参加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中外企业都表达了一个愿望:未来要继续在上海寻求发展机遇。
经受住疫情考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全力保障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全球航运网络最稳定的增长极,体现了中国担当,赢得了国际认可。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上海在迈向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全面推动国内外物流网络的深入融合,以此增强供应链韧性,以此为全球航运物流链畅通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破解“箱思病”,打通全球航运网络“堵点”
疫情影响下,“一箱难求”困扰着全球航运市场,但我国航运业率先走出低谷。在全球航运网络频现“堵点”“断点”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充分发挥了资源统筹、疏堵保畅作用。
今年8月,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落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上港集团与马士基等全球知名航运物流企业携手,优化东北亚地区的集装箱空箱资源配置,提高集装箱周转利用效率。
没有集装箱,就没法运货。为了破解“箱思病”,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应运而生。上港集团率先在洋山港区建设一个45万平方米的空箱堆场,吸引空箱集聚,还能提供修箱、洗箱、验箱、发箱等配套服务。未来,还将上线集装箱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统筹协调上海口岸的空箱堆场资源。
上海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逆市增长,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月至10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97.7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8.7%,今年有望再创新高。同时,上海港去年又在全球率先实现船员在港换班,为船公司的有效运营提供便利。
发力“软硬件”,上海排名已站稳世界第三
在集装箱吞吐量腾飞的背后,上海从黄浦江走向长江、走向深海,完成了从河港到海港的“三级跳”。
东海之滨,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昼夜不停,其核心操控系统是上港集团合力“智造”的产物。我国自动化码头首次安上“中国芯”,在港航界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同时,也强化了上海港在全球航运界的重要地位。
硬件条件赶上并反超的同时,曾被视为短板的“软实力”如今也获得全世界航运界的认可。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打造的航运运价指数形成国际影响,航运融资、海事法律服务实现突破式发展,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轮公司、邮轮企业、船级社等纷纷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自2009年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双轮驱动”阶段:一手硬件,一手服务。最近两年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排名已站稳世界第三。这一指数报告的评判标准中,硬件只占20%,服务则占了80%。
共话国际合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发展
展望未来,全球航运业的考验与机遇并存。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中,全球航运界人士、港口管理部门等齐聚一堂,共话论坛主题“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业发展与重构”。上海市政府与国际海事组织在论坛上达成合作共识,这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融入世界、服务全球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时,支持和鼓励航运服务龙头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航运市场合作,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未来,上海将继续支持企业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更好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依托在沪海事机构、船舶检验服务机构等,上海将加强在智能航运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规则和标准制定修订,争取在智能船舶等方面形成中国提案,提升在航运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服务全球的综合能力,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海事治理方面的贡献度。
作者:文汇报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