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松江农民“抢”种田-种地逐渐成为一份体面职业 - 2013年05月09日
Songjiang farmers eager to grow crop as farming becomes a decent job
年年收获“沪上第一镰”的美名,老来青米业合作社负责人邹士根这几天很忙:一边要赶紧组织社员平整土地,一边要为“旗下”32名家庭农场主准备春播的种子。其实,自2007年在本市率先探索发展粮食家庭农场以来,目前我区的家庭农场已增加到了1206户,经营面积达13.66万亩,覆盖全区80%的粮田。
区委书记盛亚飞表示,家庭农场模式,在减少农民数量的同时,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让农民种田的效益不断攀升。监测数据表明,在培养了一批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以后,不仅稳定了全区粮食产量,农民也获得了体面收入。目前,全区1200多户家庭农场的平均年收入已达7万-10万元,以后几年有望达到10万-15万元,种地在松江逐渐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收入高了,在浦南各乡镇相继出现了农民争当家庭农场主的热闹场面。
农业生产经营者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到今年底,我区将有50位农民拿到“家庭农场高级培训证书”,持有中、高级证书的家庭农场主有望突破1000人,占比约85%。新浜镇南杨村家庭农场主俞周峰告诉记者,去年他承包的95亩粮田,光水稻亩产就达600公斤,收入超过10万元,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然而,已持有中级证书的他仍不满足,准备再考高级证书,“多学本事,亩产量增加10公斤,总收入就能增3000元左右呢”。
种粮为啥能多赚?区农委副主任范文弟算了几笔账:首先是政策惠农,中央、市、区三级补贴加起来,每亩稻田有500元左右。其次是风险降低,现在种水稻有了农业保险,还有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烘干和统一收购等服务。再次,每户农民经营面积适度,收入也实现“规模化”,若仅以一年每亩赚500元计,100亩净收入也可达5万元,优于外出打工。再加上粮价逐年提高,种粮收益更加可观。
为进一步增加家庭农场主收入,今年,我区还将继续扩大“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试点范围。区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区已培育了53户“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一户农民每年在承包100亩左右粮田基础上,再在一年里养殖出栏1000多头猪,猪场的粪便经过适度处理后给粮田作“有机肥”,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对土壤实施了生态修复。更重要的是,对于农民来说,种100亩粮食有7万元左右的收入,养1000头猪则有专门公司负责收购,每头猪代养费50多元,一年下来又增加了5万多元收入。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机械化水平。在农业部门的设想中,经过培训,今后我区的农场主几乎人人都能使用一种农业机械,种粮规模还可以由现在的100亩左右扩大到200-300亩。过去,农机闲置浪费是郊区农村的常见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区率先探索了“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机农结合新机制。如在叶榭镇试点的“1+2+3+8”(1台收割机,台拖拉机,名农机手,户家庭农场)模式,2 3 8就深受欢迎。去年秋收时,叶榭镇金家村农机大户沈忠良每天都开着自家农机,去帮其他农户收割稻谷。以前,老沈家有一台收割机和两台拖拉机,收割机只要开工正常,一个农忙季节没有1000亩田“喂不饱”,可他自己承包的粮田只有146亩。机农结合的新机制,让他和周边农场主都尝到了甜头。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随着家庭农场的推进有了较大改善。因为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我区推广了种植二麦、绿肥和深翻茬口这一全新“三三制”模式,三年轮作一次,用地与养地结合,粮田土壤去年的有机质比2007年增加了23%。另一方面,与种植大麦、小麦、油菜比,种植绿肥全年每亩化肥用量可减少15千克,农药用量可减少85克。另外,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化肥使用量折纯氮则可减少30%,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