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长宁企业柯林布瑞公司构建大数据平台,为临床诊断、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压箱底的病历“苏醒”了 - 2015年09月06日
Big Data Platform Built by ClinBrain in Changning District Provides Support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edical Research Rarely Used Medical Records “Wake Up”
医院内外,每天熙来攘往。就诊结束后,很少有人关心就诊信息都去哪儿了。事实是,几乎每家医院除了信息中心保留部分数据外,还有个偌大的病案室,堆放着十多年来的纸质病案资料,数量在千万乃至上亿。它们有的按科室归类,有的以住院号划分,详载着不同患者的症状、诊断、医嘱等临床诊疗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些被牛皮纸包裹的“老档案”一直沉睡着。如何唤醒这些病历数据,利用大数据将它们转化为科学循证、转化为知识,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提供支撑?这正是上海柯林布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捣鼓”的事情。成立仅两年的长宁企业柯林布瑞,凭借自主研发的“临床智库”成为业界黑马,其“院内临床大数据搜索引擎”和“病历后结构处理”两项技术甚至赶超微软。
曾在系统集成行业折腾了十多年的公司创始人之一刘焕春毅然投身自主创新,而掌握核心技术给柯林布瑞带来了“安全感”--仅上海市场,就有瑞金医院、肿瘤医院、龙华医院、质子重离子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等运用其产品,公司今年营收预计超过2000万元。
院内搜索引擎让经验“说话”
沪上医院很早就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病历系统也应用多年。但这些由医院自己开发或“外包”的系统,多数停留在业务流程阶段,比如挂号收费、开方发药等等。大量病历及诊疗数据沉积了下来,尽管样本量大,却没有被好好利用。
“临床大数据中常常蕴藏着丰富的循证知识。”柯林布瑞负责产品研发的副总裁秦晓宏这样说。为此,在临床大数据整合基础上,柯林布瑞开发了院内独特的搜索引擎,任何医生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精准找到相关病历数据及诊疗过程,以此实现进一步的知识发现。名医经验转化为知识,得到更广泛传播。例如,对于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儿,是否用抗凝治疗应对可能存在的血栓?目前没有专家共识,也无可靠文献。某医院通过院内搜索引擎,在数据库中找到98名类似患者,其中近10%存在血栓。医生在进行诊断时,系统会自动推送相关抗凝治疗的建议,以作参考。“决策将不再基于直觉,而是可靠的数据分析”。
样本数据在科研平台上灵活流转
现实中,很多医院没有科研大数据平台,也没有临床大数据搜索引擎的支撑,无法大样本地进行回顾性研究,即便是从单个科室部门部分医生那儿收集来的样本,也因总量较小、类型单一,无法支撑大型的、跨科室的科研课题。打个比方,某医生要做一项课题研究,最常见的途径是,自己做个有心人,保留一些典型病历。有时,即便是在同一医院,他也很难从检验科、放射科或其他科室找到同类病历的相关数据。为此,柯林布瑞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科研平台,包括科研电子数据采集系统、科研病种库系统、科研随访管理系统等。病历及临床数据由此转化为支撑学科长期发展的战略信息资源。
擦去绩效考核“朦胧美”
不止是临床数据被充分激活,“临床智库”还将助力医院的内部运营和质量管控,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也将被大数据一一拆解。在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一群“80后”是柯林布瑞的真正“智囊”,他们正忙于产品研发及后续在线数据分析,为不同客户定制专属产品。如院内运营监控、院内质量、绩效管理等等。
刘焕春举例说,柯林布瑞打造的院内运营数据中心,对很多环节都有监控,定期出具数据报告。比如“人均住院费用”指标中,每个月均值多少、哪些科室高于均值、哪些环节均值高了都可以一目了然。“每个医生、每个科室、每个环节,医治费用都清清楚楚,从源头上杜绝看病贵”。
此外,还能缓解看病难。运营数据中心会有“床位日报”,包括床位流转平均多少天、哪些床位即将空出来等,再进一步分析后可为是否需要增设床位提供佐证。
而关于绩效,以往的考核多数靠“一把手”的一支笔,模糊地带多。而大数据将彻底擦去这些“朦胧美”。每位医生门急诊多少次、主刀大小手术多少次、是否有差错、是否有过度诊治行为、病人满意度如何,将成为业绩考核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