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长宁区智慧社区建设情况介绍 - 2013年11月28日
Overview of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unity in Changning District
在市经信委“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和“智慧社区”试点工作的推动下,长宁区于2012年底正式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纳入长宁“三个城区”建设指标体系,并作为长宁“智慧高地”的重要着力点,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实施。希望能够依托长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先发优势,精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打造“智慧社区”,更好地整合全区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社区管理、民生保障和生活便利等领域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区发展需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缩小数字差距,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智慧高地”建设带来的实惠。
一、概念简介
长宁智慧社区建设,基本思路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整合各类资源,在强化社区管理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连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和有关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推送至社区、进家庭,使老百姓通过电视屏、社区信息屏、手机屏的点击实现服务体验,享受“弄堂口、屋里厢、袋袋中”的便捷公共服务。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四个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统一模式、全面感知、内生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民生保障和生活便利这个中心开展服务。
统一模式,就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汇聚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各类数据内容,实现智慧社区在全区建设模式一致、共性应用一致、个性应用标准接口统一。
全面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覆盖社区、家庭和个人,形成社区智慧信息链,从而使服务随时、随地、随身。
内生发展,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智慧社区资源优化配置,各构成要素之间自我调节完善。
二、整体架构
自2012年底启动建设以来,经过近一年的全力推进,全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和承载能级方面大幅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两个综合平台,三个主要渠道”的总体框架。
其中,“一个数据中心”即智慧社区数据中心,主要是整合相关政府部门的各类服务数据,用以支撑服务应用,它与信息基础设施一起构成了“智慧社区”的基础层。
“两个综合平台”即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和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这是“智慧社区”的运行层。
其中,综合管理平台为街镇政府内部的信息共享工作平台,主要根据全区电子政务一体化设计整合方案推进建设,现阶段拟向社区延伸办公、社会管理创新(三个实有)、综合经济、图像等4个平台23个应用系统。
综合服务平台为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平台,通过三个主要渠道来推送服务。这一平台的推广应用,是“智慧社区”建设实现惠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个平台的不断深化开发与完善应用,来为社区居民推送有针对性的便民服务。
“三个主要渠道”即智能电视终端、智能移动终端和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屏,这是“智慧社区”的应用层。由于三个主要渠道的应用群体可能略有不同,我们打算结合这一特点,推送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其中,智能电视终端是基于数字电视(有限)和IPTV(电信)开通的长宁区智慧社区频道,主要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初步设计通过这个终端推送政策咨询、幸福养老、学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普之窗、我的社区、菜价信息等11类服务内容,实现打开电视社区居民即可进行政策查询、了解菜价信息,学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授课等服务体验。
智能移动终端即依托手机推出政府服务应用软件的下载,以实现手机上的服务体验。我们初步设计通过这一终端推送学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普、体育健身、幸福养老等8类手机应用程序下载,使社区居民拿出手机,即可实现网上查询健康档案、畅游网上图书馆等。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屏主要是在提供实时更新的《新民晚报》等17种报刊以及《食品与健康》等42种杂志的基础上,开通智慧社区板块,以智慧长宁电视服务平台内容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目前,我们已在全区试点建成了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屏50台,分布在长宁9街1镇的居民区之中。
三、未来展望
在“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公共服务,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核心;而居民需求,则是“智慧社区”建设持续推进、保持活力的内生动力。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渠道”的基本构架,但依托这一框架进行的服务内容推送,还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平台需要进一步开放,模块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开发,不断丰富和提升内涵,这也正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长宁区“智慧社区”首批服务内容,预计于年底通过三个应用渠道全面推送上线,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密切关注,并帮助我们一起做好宣传与应用推广。我们更欢迎各位和广大社区居民在体验后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长宁的“智慧社区”建设更富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