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南桥镇有53个“睦邻客堂间”-搭建起社区居民间走动、沟通、交流的桥梁 - 2013年12月23日
Fifty Three “Good-neighbor Guest Rooms” Bridge Visits,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among Community Members in Nanqiao Town
日前,在南桥镇江海新村63号201室叶爱珠居民家的客堂间里,桌上摆满了水果、瓜子,八九个邻居围坐在一起,吃吃柚子、嗑嗑瓜子,你一言我一句,暖意融融。她家的客堂间与其它家庭的有点不同,这是南桥镇“乐居南桥”自治体系建设中一项新的创举,叫“睦邻客堂间”。大家一起唠家常,议身边事社区事,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在南桥镇,这样的客堂间已有53个,分布在43个居委会内,全是一些热心居民自发创办的。
“前排的大树不知啥时可以修剪,居民住宅采光太受影响了。”64岁沈美云首先打开话匣子。穿行于江海新村内的江南路上,有一排大树长势茂盛,直接影响附近3栋居民楼近百户居民的采光,居民们意见很大。虽然居委会出面多次协调,可物业认为这排行道树应由绿化部门修剪,绿化部门觉得这事该物业管,两者推推诿诿大半年都没个说法。这件社区难事就在这个客堂间议论开了,“老朋友” 顾德林觉得这桩“闲事”一定得管,便主动与绿化部门联系、沟通,说动绿化部门跨前一步服务,彻底修剪了这排大树,一举解了居民3年多来大树扰民的烦恼。
南桥镇副镇长张英说,目前,南桥镇常住人口约有38万人,大多都是村民变居民,这种身份的转变让过去“拿着烟,端着茶,宅基上串串门”的“熟人社会”,慢慢变成“对面住的是谁不认识”的“生人社会”。培育睦邻客堂间,一方面是为了唤醒乡土人情,和睦相处,另一方面拉近居民相互间的距离,关心社区的建设。在金都雅苑,一些帮着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即不会打乒乓、也不喜欢跳舞,加上周
边环境不熟悉、子女工作忙,每天除了带着孩子便无事可做。王瑞琴便存在这样的忧虑。于是,她常常与几个老人在小区里聚会碰头,一个“公共睦邻课堂间”便油然而生。有时,小区志愿者会来客堂间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提供一些保健知识的咨询;有时,还将全职妈妈们在带宝宝、隔代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记录下来。今年暑假,王瑞琴根据居民需求,自发举办了“孝笑宝宝班”,针对一些两辈人之间不
同的教育孩子方式,生活方式,用自己的经历给在座的媳妇们、婆婆们上课,她说:“每家人家都有宝宝,有些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好。”
早在2010年,沪上郊区首家“宅基课堂”就在南桥镇挂牌成立。自然宅基,是农村最基本的单位,是几户到几十户不等的农家自然形成的居住群落。作为“社区版”的“宅基课堂”,睦邻客堂间分镇级平台、居委会平台和私人平台,南桥镇政府还为每个“睦邻客堂间”每年提供了300元活动经费,为了唤起居民讨论公共政策的热情,主动提议“睦邻客堂间”讨论公共话题。
有了“睦邻客堂间”,以往“家长式”的政府身份慢慢淡出,居民“孩子”的身份渐渐褪去,居民与居民的关系更近了,居民关心参与社区事多了,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间的距离也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