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从招商到造商”,宝山南大再转型 - 2022年08月01日
"From Investment Promotion to Business Creation", Nanda in Baoshan District Seeks Re-transformation
这是上海中心城区一块不可多得的“留白”。地处上海西北角,外中环之间,名列上海五大重点转型区域之一,总占地面积约6.3平方公里的宝山南大地区,如今成为上海外环内面积最大的待开发区域。
因为稀缺,所以更被寄予厚望。这段时间,南大区位能级不断提升:在加快南北转型战略加持下,南大等重点地区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在最新公布的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名单里,“数智南大”榜上有名。南大这块环保地图上曾经的“黑色地块”,历经十余年,终于变“废”为宝,蓄势待发。
违建扎堆地建起数智新城
“留白”来之不易。在南大智慧城规划展示馆内,记录着这样一段历史: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和衍生小作坊在南大地区逐渐兴起,大型厂房被层层转租。彼时的南大地区违法搭建普遍,违法居住扎堆,用地产权混乱,“一屋檐,百作坊”场景随处可见。
南大转型,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2009年,南大地区便启动了环保综合整治,十多年来,从谈判动员到拆违腾地,从土地收储到环境整治,南大6.3平方公里土地终于脱胎换骨,污染重地成为白纸一张。
如今在白纸上作画,要体现大手笔,更要仔细雕琢。
临港南大公司办公室里,挂着两张不同年份的南大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不同色块代表不同用地性质。2017年,宝山区启动对南大地区新一轮规划编制,请来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展城市设计,涉及产业策划、智能城市、综合交通、地下空间等10余个专项规划,经历6至7轮将近3年多编制周期,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方案。
在保持住宅体量与绿化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对总体开发体量、产业体量、建筑高度、路网密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地区总建筑规模由原规划的453万平方米提高至541万平方米,其中总部研发、商务办公建筑合计约192万平方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控规图中,南大路和祁连山路将整个南大划分为四个象限。四个象限内,共有6个建筑组团,每个组团里,又搭配了不同性质土地,构建出若干产业、居住、服务等功能复合叠加的生态空间。
政企联手发挥专业优势
载体建成之日,就是企业进驻之时。南大首发项目今年年底完工后,将迎来一大批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实现“加速度”背后,正是把产业开发交给真正懂市场的行家里手。
作为以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为主业的市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临港集团有30多年的园区开发经验,依托“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全面参与上海重点区域转型升级。早在2016年,临港集团与宝山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奠定了“南大、新业坊、城工园”在宝山区“三箭齐发”,这也成为南大提前招商的一个支点。
沪市主板上市的智慧医疗供应商企业塞力医疗,是临港南大公司引入的重点项目。2020年,塞力医疗与宝山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塞力医疗在宝山南大设立全国第二总部,驱动企业在上海、华东乃至全国的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园区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企业提供一块办公载体。上海疫情期间,塞力医疗的核酸检测备案审批亟需协助。临港南大公司获悉后,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快速完成相关验收环节远程核验,获得了审批文件。5月以来,塞力医检便承担了宝山区顾村镇37万人口的核酸检测任务,占宝山辖区内检测任务的五分之一。
临港南大全力发挥招商优势之外,还将完成“从招商到造商”的转变。
换道超车提升区域能级
自去年年初全面启动建设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南大地区已形成较好的产业集聚态势。去年全年,园区引进企业共计223家,其中数字经济企业123家;数字经济产业全年营收占园区企业60%,税收占比达84%。
聚焦“数字经济”市级特色园区,南大正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引入一批“新势力”。去年7月,数字化新零售企业妃鱼网络选择落户宝山。整整一年的时间,妃鱼获得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员工数量从600余人扩充至近800人,与上千家线下传统商家实现了深度合作。
南大园区企业可充分享受“大张江”“宝山科创30条”“环上大科技园专项政策”等产业支持政策,同时,园区特色扶持政策也正加紧研究,全力培育扶持产业集聚发展。
“数智南大”是南大产业园区核心板块,按照计划,未来将引进数字经济企业不低于300家,培育总部型龙头企业20家、上市企业10家,实现产值规模超300亿元、产业税收30亿元,汇聚人才3万名以上,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上海市数字产业发展新格局。
来源:解放日报 俱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