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以人为本绘就新型城镇化蓝图 金山区以农民集中居住为抓手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 2016年05月05日
People-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Blueprint Jinshan District Advances Integrated Pilot Work of the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by Focusing on Centralized Residence of Farmers
延续“白墙、黛瓦、观音兜”风格的廊下特色民居二期,即将迎来动迁居民入住,届时将托起更多金山农民的城镇化梦想。
时值四月,金山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金石路两侧,桃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廊下郊野公园内,一栋栋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居拔地而起……靓丽“颜值”的背后,是金山人民“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近年来,金山紧紧围绕“三个金山”的奋斗目标,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2014年,全国64个、上海唯一一个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花落金山,我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人”的城镇化,破解农民住房难
新型城镇化究竟建什么?应该怎么建?李克强总理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给出了回答——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无疑,新型城镇化的内核体现在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城”的城镇化。
显然,所谓新型城镇化,其目标不仅是使人“住得下”,而且要“住得好”。这方面,金山该如何实践?
和国内多数农村的情况相仿,金山不少偏远农村也存在村舍散落,地广人稀的景象。根据2014年3月全市开展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房屋摸底调查数据,金山区农村宅基地总户数为93596户,农村宅基地面积4165.86公顷,约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3%,户均面积445平方米。有分析指出,金山宅基地面积比重较大(同期全市占比13.9%),且户均占地面积大,现有124个行政村,数量多、布局散、集聚度不够,直接导致基础设施难以覆盖到位,配套设施建设困难重重。因此,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居住质量的改善急需加快推进。
以沪浙交界的廊下镇为例,该镇是金山现代农业园区所在地。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却长期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廊下镇西北部的友好村,地处万亩粮田核心区,不少村民的宅基散落在田间,不仅房龄较老,而且外出购物、孩子上学都很不方便。村民夏德英家的老房子因为水压不够,想洗个热水澡都不方便,生活质量一直不高。
如何破解农民居住难的问题?“农民集中居住是当前比较有利的抓手。”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只有当农民居住相对集中后,才能在政府有限的财政支持下,将部分城市公共服务和配套延伸到农村地区,并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多措并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据介绍,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上海各郊区县普遍采用的做法有宅基地置换、小城镇改革试点、土地综合整治三种模式。在金山,主要以宅基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为主。
廊下镇特色民居项目便是宅基地置换和市级土地整治的典型代表性项目。项目涉及6个村620多户村民,总投资6.5亿元,其中约50%的资金用于农户搬迁,约50%的资金用于“田、水、路、林、村”的整治。搬迁农户安置方式统一为异地建房,安置区选址位于距离廊下镇区较近的勇敢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建筑风格保留廊下民宅特有的“白墙、黛瓦、观音兜”样式。根据估算,安置搬迁全部完成后,廊下镇可新增耕地面积55.9公顷。
为保护村民利益,项目对原农民宅基地房屋搬迁补偿采取了“一补、二换、三不变”办法进行。“一补”是对农户原有合法建筑面积内房屋、装潢、附属物、公建配套进行补贴;“二换”是原居住房换安置房,原宅基地换新宅基地;“三不变”是搬迁农户户籍性质不变,宅基地性质不变,土地流转承包费收益及各种福利不变。
特色民居一改农村宅基散落无序的面貌且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村民享受城镇基础设施资源以及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项目的实施。由于项目配套比较完善,临近镇区,风貌特色明显,群众反响很好。“水、电、网线、天然气一应俱全,我们一家四代住着还很宽敞。”夏德英一家于去年入住特色民居一期,对新房子她十分满意。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地处杭州湾畔的漕泾镇也在积极推进中。
日前,在漕泾镇漕明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士康一边拿出一张《漕泾镇镇域地图》,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我们在明华路与朱漕公路交口规划建设220套,明年再造500套。”张士康所说的,其实是规划建设中的漕泾镇农民集中居住点项目。该项目位于漕泾镇阮巷村,以朱漕公路为轴线,环绕牛桥港建设。项目涉及漕泾镇东海村、护塘、增丰、阮巷四村。
项目同样是出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出发点。原来,项目涉及的搬迁居民分别来自金枫线高压线下的搬迁居民、G228新沪杭公路改造项目范围内的搬迁居民、漕泾电厂一公里范围内居民以及龙泉港以东沿线1公里绿化带内的搬迁居民。
“这几个地块,要么是有高压线的安全隐患,要么是存在化工企业的污染隐患,再有是交通绿化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当地农民搬离的呼声很高。”张士康介绍,漕泾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项目优势明显,项目以自愿搬离为原则,以农民自建住房的价格,包含城市商品房的功能,为村民提供乡村社区的享受。从规划设计的效果图上看,充满田园风情的乡村小区煞是好看。“项目已经开始动工建设,金枫线高压线走廊下的60户村民最快年底就能入住新房。”
整合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空间
事实上,廊下镇和漕泾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项目有其历史基础。我区自2007年启动并编制完成了74个中心村村域规划,以中心村(部分跨村)为基本单元设立农村集中居住区。目前,如廊下勇敢村,漕泾阮巷村等15个集中居住点建设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我区2014年对该规划进行了调整,合计规划新增农村集中居住点72个,目前正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民居住的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应强调对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升,整合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空间。在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建设中,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指导、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例如,廊下镇市级土地整合项目完成后,多数地块复垦为农田,或用于发展郊野公园旅游观光,而漕泾地区整合出的农村地块,植树造林、改善交通出行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项目是规划建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