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枫泾特色小镇 - 2016年07月11日
Build Fengjing Town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编者按:6月18日,2016年特色小镇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举行。活动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金山区人民政府、解放日报社联合主办。受邀的专家学者围绕“特色小镇:更新与发展”这一主题,为特色小镇建设出谋划策、指点方向。
枫泾在大力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同时,抢抓上海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去年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开展《枫泾镇总体规划(2040年)》和《枫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经论证,明确了将枫泾规划形成“众创+古镇”的发展模式,着力将枫泾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特色众创目的地”。
一、小镇更新的规划和策略
1.统筹居民、游客、创客三大人群,促进多元共生。规划坚持“长三角区域综合性节点城镇”的定位,提出枫泾古镇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打造“古镇人居示范镇”,构建步行15分钟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民社区功能网络,包括休闲、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的改造更新。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以建设5A级景区为抓手,强化民宿等“第二居所”功能,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有一种生活叫枫泾”。打造“大众创业梦想园,打造“1+N”个创客空间,强调开放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配置。
2.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布局优化。枫泾古镇坚持传承江南水乡古镇“小巧精致”的韵味,通过古镇更新发展,规划设计镇域范围内构建“一心四片一网”的古镇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古镇布局。“一心”即为古镇核心,“四片”是对枫泾“一坞一桥一渡一滩”的传统村落和小集镇文化的传承,“一网”即为由市河、白牛塘、枫泾塘、秀州塘等构成的水网,规划功能布局回归水脉,让江南水乡更立体、更生动。
3.统筹农创、科创、文创三大动力,推动产业升级。“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众创平台先后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级众创空间、被科技部纳入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下阶段,将利用七印厂旧厂房更新,打造科创小镇升级版即“上海长三角路演中心”,通过“互联网+路演”等模式,聚“农创、科创、文创”三大主题于一身,形成“古镇”与“众创”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4.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落实三生融合。枫泾古镇的发展坚持尊重和保护历史风貌区,精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规划通过“基础设施类、功能服务类、人文景点类、综合配套类”四类项目,分近、中、远三期实施。
二、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
枫泾特色镇六年多的建设历程,是理性思考与勇于探索的历程。总结枫泾多年的小城镇建设实践,再结合各地小城镇建设成功的经验,有以下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联动周边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作为大都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城镇发展要与之联动发展。小城镇若游离于城市格局之外,缺乏整体上的协调和呼应,这种“孤岛式”发展将使小城镇长期以来处于城镇发展的最短板。国际化大都市不仅需要大城繁华,更需要小镇美丽。
思考之二,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特色发展。每个小城镇都是独特的,其发展切忌“小而全”,规划要“量身定制”。打造特色小镇,一定要综合现有资源和条件,作出理性选择,切忌“求大求洋”式盲目发展,更忌“东施效颦”式模仿发展。
思考之三,特色小镇建设要承接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从中心城区、新城转移而出的产业,要考虑小城镇的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布局,集聚特色功能。有了功能,才有产业集聚,产城融合;通过功能转移和分工,实现城市功能效益的最大化。
思考之四,特色小镇建设要鼓励和探索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PPP)开发的模式。由镇级政府担当城镇建设的主体角色,其开发专业性非常有限。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探索实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
思考之五,特色小镇建设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重视农村“人、地、宅”等配套,要稳步、分类推进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村宅基地等改革,激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多种渠道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思考之六,特色小镇建设要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城镇运行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小城镇管理一定要发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群众从管理对象成为管理主体,构筑起“社区管理靠共治、社区事务靠自治、社区秩序靠法治、社区文明靠德治”的“四治”体系。
本版文字整理:冯李华图片:张顺初金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