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神奇!创智天地添了个“绿房子”,居然能“千变万化” - 2017年03月01日
Magical! An Ever-changing Greenhouse in KIC
近日,一个名叫“Greenhouse”(直译为“绿房子”)的空间在杨浦区创智天地低调地投入了试运行。
虽然叫“绿房子”,但并非只有一成不变的绿色。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探访的那天,“绿房子”正在为一家LOGO主色调为黄色的企业服务,所以原本绿色的背景中,增添了很多黄色元素。
变的还不仅仅是颜色。在这里,桌子椅子可以变成黑板;孩子们玩的乐高玩具可以变成沙盘;企业报表上那些枯燥的数据,则能变成创意无限的灵感……因为“绿房子”的根本目标是,将企业、团队发展中常见的普通元素——人力、内容、数据,与最新的科技技术和创意模式相结合,变成创新的新动力。
其实,“绿房子”在中国有个官方翻译:勤创空间,是德勤在全球鼓励创新的产物。目前,全球21个国家31个城市各有一个“绿房子”,而这一次在上海杨浦创智天地的“绿房子”是中国的第一个,才有了官方翻译名称。
“勤创中心”前台看起来并不起眼,里面却藏着各种创意
“其实我们最早想在上海设置一个创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但最后选择了更有创造力的‘Greenhouse’,因为它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可以为参与其中的企业和团队带来沉浸式的创新环境,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勤创空间,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和团队了解创新的内涵。”德勤中国创新规划领导合伙人冯晔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也是为什么勤创空间选择在创智天地落地——它所在的杨浦区是全国双创基地,创新氛围浓郁;创智天地本身也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很多在勤创空间诞生的好点子,有机会第一时间与创智天地里的其他企业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业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所谓“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是勤创空间的最大特色——它是一个物理空间,但不是办公空间,来这里的企业或者团队通常只有两三天的使用权;它也不是会议空间,因为企业或团队在这里不是开会,而是“沉浸式思维”,由专门的引导员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
在“勤创中心”随处可见人脸识别等新技术
其实,说是“头脑风暴”,也不那么确切,因为勤创空间没有那种紧张的氛围,不仅在讨论环节时有专门的设置以打破等级关系,让所有成员能畅所欲言;而且还有很多别致的设计:可能在一场乐高游戏、一次桌椅涂鸦或者一盘AR(增强现实)游戏中,就有灵感闪现。
冯晔说,正因为这样,他们更愿意把勤创空间比喻成“思维氧吧”,意味着让有志于创新的团队离开传统的办公、会议场所,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到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寻找他们想要的创新成果。当然,在此过程中,德勤原有的资源也可以发挥作用,包括运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效果来帮助企业提高洞察力,发现漏洞,挖掘商业机会并预测可能产生的问题。
他还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虽然勤创空间的氛围很轻松,但企业或团队并非天马行空地“瞎想”,而是有不同的主题。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把勤创空间根据创新需求变成一个个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战略实验室、数字概念设计实验室、管理层/执行官实验室、转型实验室……“因为是实验,所以每个团队入驻前,勤创空间团队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通常要两周到一个月的筹备,才能让后续的畅想更符合实际意义。”
德勤在全球已经有几十个Greenhouse,但上海的这个还拥有与其他“兄弟姐妹”完全不同的一大特色——紧邻着勤创空间的,就是德勤的科技团队。这样,如果企业和团队在勤创空间里有了好的想法,可以直接与科技团队对接,加速创新需求的落地。
“勤创空间”旁的办公区墙上,有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涂鸦
冯晔说,从试运行的情况看,中国企业和团队最关注消费体验、消费行为方面的创新;同时,怎样拥抱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也是很多传统企业关注的问题。
不过,激励创新的时候,他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团队进入勤创空间的目标过于明确:“一定要找到一个解决方式”;但他觉得,勤创空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鼓励创新思维,希望赋予更多企业和团队以创新基因而不是具体的某个解决方式——就好比“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变的“Greenhouse”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都帮助企业和团队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