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审批时间大幅压缩,但企业仍“没感觉” 金山区追问:时间都去哪了? - 2014年05月26日
Time in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harply Reduced, yet not Sensed by Enterprises Jinshan District Asked Minutely: Where Did the Reduced Time Go?
“我们看到,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很努力,但从基层看,企业对改革的实际效果感觉还不明显。”去年,在金山区审改办召集的一次企业座谈会上,一位企业老总的话引起了金山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思考。
据记者了解,从中央和市级层面来说,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很大,可以说不断的减、不断的压;从区县层面来看,每年的审批项目和审批时间也都有大幅压缩。如何解决政府作为与企业感觉不对称的问题,金山区针对企业和园区诉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瞅准症结把脉“最后一公里”
去年下半年,金山区为进一步加快产业项目地,提高审批效能,对相关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按照主要审批环节的审批时间压缩50%的目标,进行了大幅压缩,一般产业项目从土地储备立项到获得施工许可证开工建设,审批承诺时间从法定223个工作日压缩到121个工作日,并予以公布实施。
之后,金山区审改办针对审批制度改革,向区内企业下发了 张问卷,在收回的问卷当中,有接近一半的企业和园区反映对审批流程不满,规定的审批时限和企业园区审批真正所需时间有“距离”。
按理说,优化方案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审批提速。但是,尽管审批部门普遍认为已经做到了审批承诺时限的大幅压缩,而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提速效应似乎并不十分明显,审批优化措施似乎仍然被搁浅在“最后一公里”,预期的提速看似近在眼前,却还是若隐若现。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到底“时间都去哪了?”
为此,金山区审改办沉下心来,围绕审批部门是否践行“121个工作日”的审批承诺认认真真做了调查。于是,8个工业园区作为调查样本的22个重点产业项目的审批资料汇集到了审改办的案头,涉及区规土局等7个部门、40个审批环节共计500多页。历经2个多月对审批数据的采集、档案资料的核对,审改办完成了初步调查报告。
最终汇总得出的一组数据引起了审改办的高度关注,也就是乍看起来22个样本项目的审批时间平均为99个工作日,确实在各部门承诺时限之内,可是“环节间”时间,例如方案设计时间、编制各类评估评审文件时间、修改或补全审批资料的时间等等,恰恰比较长,成为时间被拖延而责任又难以明晰的“时间黑洞”。
金山枫泾工业园区的经理吴杰说:“因为产品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很快,项目方最关心的是能够早日开工建设,否则等到竣工投产,可能市场需求早已今非昔比。现在审批确实有提速,但企业‘感觉’还是慢了!”
金山区审改办汇总数据也基本印证了此一说法:项目从“土地储备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耗时长达809天,约两年零两个月。由此,审改办作出判断,“环节间”时间是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压缩“环节间”的时间,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提速效应,成了摆在金山区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拉下脸盯住“环节间”时间
通过深入分析,金山区审改办得过且过出结论,不能简单地把目光停留在压缩多少审批时间、片面比拼所谓的“时间最短”上,而应当牢牢抓住压缩“环节间”时间的关键环节,防止压缩出来的时间在“环节间”被抵耗。
统筹制订推进计划,成为跨前服务的首要一招。以往,产业项目落地一拖再拖,有政府行政审批环节过多、告知不清等原因,也有企业因为不熟悉相关流程、自身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的来回奔波。双方能否实现有效沟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落地的时间长短。
现在,区行政服务中心提前介入、跨前一步,变“事中协调”为“事前服务”,变“分散指导”为“集中指导”,通过牵头审批部门、工业园区,会同项目方共同编制推进计划,项目推进伊始各方就非常清楚各自的工作“落点”,“环节间”时间的控制更为有的放矢。
自去年10月和辉光电项目筹建以来,作为区重点推进项目,金山区10多个审批部门主动做好服务,该项目只用时116天,即完成了工程施工许可的所有审批手续。“政府审批部门前期的主动服务,项目推进过程高度衔接,为项目最终落地赢得了时间。”金山工业区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江玉华说。
如果说搭建平台、编制计划是首要一招的话,那么对计划执行的密切监督就是关键一环。
“计划一旦付诸实施,区行政服务中心就必须做好全流程的督查工作,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当实际节点超出计划节点时,我们将及时究问原因、明确责任,有时候甚至需要‘拉下脸来’。”金山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张伟说。
去年底,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对全区11个产业项目进行跟踪时,发现其中4个项目未按计划时间节点完成“农转用”手续。随即,行政服务中心召集区规土局、财政局审批人员及工业园区的项目专管员,共同盘查原因。通过仔细梳理,发现如开具缴费单、材料流转等几个不太“显眼”的小环节,还存在不少可以压缩时间的空间,于是,各方“顶真”衔接,办理时间进一步压缩了三分之一。区规土局优化工业项目“设计方案审批”环节,采取委托街镇(工业区)审批,通过简政放权从根本上压缩了“环节间”时间。
凭着对每一个小问题都不放过的工作韧劲,项目“最后一公里”被不断打通,审批效能有了实质性的提速。“以流程监控倒逼审批效能提升、倒逼流程优化、倒逼事项简化,进一步激发了部门主动改革的能动性,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金山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张伟介绍说。
改革措施要跑在“不满意”前头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一定要把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向微观细节要效率,让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改革创新带来的变化。”金山区区长李跃旗说。
新年伊始,金山区拉开了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幕,为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几项重要工作措施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推行“行政许可”集中审批模式。去年,金山区建设交通委探索深化“两集中、三到位”改革,把原来分散在运输管理署、公路管理署等5个下属部门的37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区行政服务中心,并设立“行政许可科”,由行政许可科一个科室受理本部门所有审批项目,从“一站式”升级到“一窗式”,环节更少,效率更高。今年,这一模式将在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其它20个部门进行复制推广。“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行政许可科审批的整合度,推行‘四个一’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一口受理、一章对外、一审一核,不断提高审批效率。”金山区建设交通委副主任夏瑞妹说。
创新“双重管理考核”工作机制。去年12月份,金山区委、区政府任命了区发展改革委等9个重点入驻部门的分管领导兼任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实施由派出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双重领导、双重考核,强化区行政服务中心平台的整合作用,增强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兼职副主任熟悉部门情况,掌握政策,推动审批工作加速得心应手。今年以来,由兼职副主任直接参与的预审评估会议8次,牵头审批办结项目25个,所有项目均在规定时限或提前落地,受到企业好评。
切实强化行政审批效能的督查。今年初,区行政服务中心项目督查跟踪系统开始试运行,“重大项目”、“联合会审”项目各个审批环节的办理状态联网动态显示,并及时发出办理预警信号,信息化手段使效能监督更为精细化。“今年,还将有22个审批事项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已入驻的78个审批事项也必须授权到位,区监察局将会同区行政服务中心严格抓好效能督查工作,确保‘两集中、三到位’等各项审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区监察局钱益明副局长说。
“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与其说是审改问题,不如说是作风问题。只要破除部门利益藩篱,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就一定能攻坚克难,取得各方满意的改革成效。”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