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
打造没有围墙的政府 - 2014年09月12日
Forging a Government without Parapets
9月1日下午5时许,58岁的唐道英又要为傍晚的广场舞做准备了:检查音响、准备服装、电话通知其他“小姐妹”……晚上6时左右,当悠扬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唐道英和其他40多位“小姐妹”随着音乐蹁跹起舞。
这是时下中国最为常见的“广场舞现象”,但在这里又有些不同——唐道英们的“舞池”竟是金山区廊下镇政府的所在地,景乐路228号。
一边是休闲娱乐的广场舞,一边是庄重严肃的镇政府,二者是怎样做到“鱼水相融”的呢?
以开放胸怀打破有形的围墙
事实上,廊下镇政府所在地本身也很特殊,政府办公楼四周没有围墙护卫、没有铁门把守,东西南北共6个开放出口——2006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聚焦廊下”政策支持下,廊下镇政府所在地以崭新的面貌面世,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人民敞开胸怀。
“政府所在地四周没有围墙,群众可随意进出,此为打破有形的围墙。”镇长沈文说,“就像上海的人民广场一样,廊下政府所在地就是廊下人民的开放式公园。”
没有围墙的政府究竟是什么样的?目前,廊下镇政府所在地有5栋主体建筑,分别是1号楼社区群众文化服务中心、2号楼金山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3号楼廊下镇政府及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4号楼政府食堂及会议室、5号楼廊下镇水务站。各主题建筑之间绿化环绕,1号楼前宽敞的休闲广场尤为惹眼。
而廊下人民确实已经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人民公园”。早上,这里有老人打太极拳,有阿婆推着小推车“遛”小孩,有跑步锻炼的年轻人;晚上,1号楼门前广场上跳舞的跳舞,围观的围观,一派热闹景象。平日,1号楼里的图书室、舞蹈室、民俗文化室等都免费向居民开放。“为了方便附近居民进出,镇政府还特意在绿化带中铺设了小石板路,让大家少绕路。”廊下镇党委委员李晔红说。
今年5月,镇政府还特意将1号楼门前广场的鹅卵石地面改造成平坦的石板路,面积扩大的同时还增加了数排坐椅、灯光设备,让广场舞爱好者的“舞池”更加靓丽、舒适。唐阿姨满意地说:“感谢政府做了好事!”
以公仆情怀消除无形的围墙
打破了有形的围墙,但人们对“政府”还有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刻板印象,群众与政府之间在思想上还有一道无形的围墙。沈文说:“打造没有围墙的政府,就要下决心以公仆情怀为人民服务。”
有干部说,没有围墙,上级部门随时可以不打招呼来检查,思想上紧张了起来;也有干部说,有没有围墙都一样,群众的眼睛最雪亮。
实干胜于语言。位于3号楼一楼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一门式服务群众,想方设法消除无形的围墙。
中华村57岁的村民沈祥生因交通意外而瘫痪。今年7月,沈祥生的家人来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咨询办理提前退休事宜。中心副主任朱永勤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为沈祥生计算一番后,朱永勤嘀咕了起来:“还差19个月才满15年的社保缴费时间啊……”与其家人交谈中,朱永勤得知沈祥生曾经当过4年兵,他便想到帮沈祥生做军龄认定,补满了缴费时间,让沈祥生顺利办理了提前退休。
想群众所想,服务“跨前一步”,这样更能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廊下作为沪上的远郊镇,老百姓充个交通卡都不是很方便。今年3月,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与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联系,购买了一台终端服务器及配套设备,解决了百姓“充卡难”的尴尬问题。村民周芸芸告诉记者,她的婆婆经常乘坐廊下公交1路、2路买菜、逛超市,以前给公交卡充值,需要让去石化、朱泾的亲朋好友代充。现在有了这个新设的公交卡充值点,真是方便不少。据服务中心大厅负责人顾毅说:“现在每周充值总金额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充值的人越来越多。”
此外,“有事找政府”的观念在廊下也渐渐深入人心。位于廊下的万春苑小区,有近一半的住户是从市区来廊下怡享晚年的老年人。他们在城里住惯了,对农村居民区的意见就很大:有人在池塘里洗衣服,污染环境;有人乱扔垃圾,不讲卫生……老人们投诉到居委会后,居委会干部也犯难:“乡下的习惯哪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无奈,老人们把小区里的不文明现象拍成照片,直接投诉到镇政府。接待他们的正是值班的镇领导李晔红。李晔红了解情况后发现,老人们抱怨的背后是一种“被忽视”的不满情绪:小区活动较少通知到他们,社区报也发不到他们家里。李晔红一面亲自登门安抚老人们的情绪,一面与村干部沟通协调。老人们有了“存在感”,村干部也改进了工作,最终妥善解决了这起“城乡矛盾”。
有人说,“新政府办公区域落成后,廊下政通人和。没有围墙的政府要一直保持下去!”想来,这是廊下镇领导班子、基层干部的心愿,也是廊下人民的心愿。